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正常类、实用类、特技类和通勤类飞机适航规定(目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6:54:29  浏览:890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正常类、实用类、特技类和通勤类飞机适航规定(目录)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正常类、实用类、特技类和通勤类飞机适航规定(目录)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令(第132号)

《正常类、实用类、特技类和通勤类飞机适航规定》已经2004年10月12日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局长:杨元元2004年10月12日

  
   A章总则
   第23.1条适用范围
   第23.2条特别追溯要求
   第23.3条飞机类别
   B章飞行
   总则
   第23.21条证明符合性的若干规定
   第23.23条载重分布限制
   第23.25条重量限制
   第23.29条空重和相应的重心
   第23.31条可卸配重
   第23.33条螺旋桨转速和桨距限制
   性能
   第23.45条总则
   第23.49条失速速度
   第23.51条起飞速度
   第23.53条起飞性能
   第23.55条加速-停止距离
   第23.57条起飞航迹
   第23.59条起飞距离和起飞滑跑距离第23.61条起飞飞行航迹
   第23.63条爬升:总则
   第23.65条爬升:全发工作
   第23.66条起飞爬升:一台发动机不工作第23.67条爬升:一台发动机不工作
   第23.69条航路爬升/下降
   第23.71条滑翔:单发飞机
   第23.73条参考着陆进场速度
   第23.75条着陆距离
   第23.77条中断着陆
   飞行特性
   第23.141条总则
   操纵性和机动性
   第23.143条总则
   第23.145条纵向操纵
   第23.147条航向和横向操纵
   第23.149条最小操纵速度
   第23.151条特技机动
   第23.153条着陆操纵
   第23.155条机动飞行中升降舵的操纵力
   第23.157条滚转率
   配平
   第23.161条配平
   稳定性
   第23.171条总则
   第23.173条纵向静稳定性
   第23.175条纵向静稳定性的演示
   第23.177条航向和横向静稳定性
   第23.181条动稳定性
   失速
   第23.201条机翼水平失速
   第23.203条转弯飞行失速和加快转弯失速
   第23.207条失速警告
   尾旋
   第23.221条尾旋
   地面和水上操纵特性
   第23.231条纵向稳定性和操纵性
   第23.233条航向稳定性和操纵性
   第23.235条在无铺面的道面上的使用
   第23.237条水上运行
   第23.239条喷溅特性
   其他飞行要求
   第23.251条振动和抖振
   第23.253条高速特性
   C章结构
   总则
   第23.302条载荷
   第23.302条鸭式或串列式机翼布局
   第23.303条安全系数
   第23.305条强度和变形
   第23.307条结构符合性的证明
   飞行载荷
   第23.321条总则
   第23.331条对称飞行情况
   第23.333条飞行包线
   第23.335条设计空速
   第23.337条限制机动载荷系数
   第23.341条突风载荷系数
   第23.343条设计燃油载重
   第23.345条增升装置
   第23.347条非对称飞行情况
   第23.349条滚转情况
   第23.351条偏航情况
   第23.361条发动机扭矩
   第23.363条发动机架的侧向载荷
   第23.365条增压舱载荷
   第23.367条发动机失效引起的非对称载荷
   第23.369条机翼后撑杆
   第23.371条陀螺和气动载荷
   第23.373条速度控制装置
   操纵面和操纵系统载荷
   第23.391条操纵面载荷
   第23.393条平行于铰链线的载荷
   第23.395条操纵系统载荷
   第23.397条限制驾驶力和扭矩
   第23.399条双操纵系统
   第23.405条次操纵系统
   第23.407条配平调整片的影响
   第23.409条调整片
   第23.415条地面突风情况
   水平安定和平衡翼面
   第23.421条平衡载荷
   第23.423条机动载荷
   第23.425条突风载荷
   第23.427条非对称载荷
   垂直翼面
   第23.441条机动载荷
   第23.443条突风载荷
   第23.445条外置垂直翼面或翼尖小翼
   副翼和特殊装置
   第23.455条副翼
   第23.459条特殊装置
   地面载荷
   第23.471条总则
   第23.473条地面载荷情况和假定
   第23.477条起落架布置
   第23.479条水平着陆情况
   第23.481条尾沉着陆情况
   第23.483条单轮着陆情况
   第23.485条侧向载荷情况
   第23.493条滑行刹车情况
   第23.497条尾轮补充情况
   第23.499条前轮补充情况
   第23.505条滑橇式飞机的补充情况
   第23.507条千斤顶载荷
   第23.509条牵引载荷
   第23.511条地面载荷:多轮起落架装置上的非对称载荷
   水载荷
   第23.521条水载荷情况
   第23.523条设计重量和重心位置
   第23.525条载荷的假定
   第23.527条船体和主浮筒载荷系数
   第23.529条船体和主浮筒着水情况
   第23.531条船体和主浮筒起飞情况
   第23.533条船体和主浮筒底部压力
   第23.535条辅助浮筒载荷
   第23.537条水翼载荷
   应急着陆情况
   第23.561条总则
   第23.562条应急着陆动态要求
   疲劳评定
   第23.571条金属增压舱结构
   第23.572条金属机翼、尾翼和相连结构
   第23.573条结构的损伤容限和疲劳评定
   第23.574条通勤类飞机金属件的损伤容限和疲劳评定
   第23.575条检查及其他方法
   D章设计与构造
   第23.601条总则
   第23.603条材料和工艺质量
   第23.605条制造方法
   第23.607条紧固件
   第23.609条结构保护
   第23.611条可达性措施
   第23.613条材料的强度性能和设计值
   第23.619条特殊系数
   第23.621条铸件系数
   第23.623条支承系数
   第23.625条接头系数
   第23.627条疲劳强度
   第23.629条颤振
   机翼
   第23.641条强度符合性的证明
   操纵面
   第23.651条强度符合性的证明
   第23.655条安装
   第23.657条铰链
   第23.659条质量平衡
   操纵系统
   第23.671条总则
   第23.672条增稳系统及自动和带动力的操纵系统
   第23.673条主飞行操纵器件
   第23.675条止动器
   第23.677条配平系统
   第23.679条操纵系统锁
   第23.681条限制载荷静力试验
   第23.683条操作试验
   第23.685条操纵系统的细节设计
   第23.687条弹簧装置
   第23.689条钢索系统
   第23.691条人为失速阻挡系统
   第23.693条关节接头
   第23.697条襟翼操纵器件
   第23.699条襟翼位置指示器
   第23.701条襟翼的交连
   第23.703条起飞警告系统
   起落架
   第23.721条总则
   第23.723条减震试验
   第23.725条限制落震试验
   第23.726条地面载荷动态试验
   第23.727条储备能量吸收落震试验
   第23.729条起落架收放机构
   第23.731条机轮
   第23.733条轮胎
   第23.735条刹车
   第23.737条滑橇
   第23.745条前轮/尾轮操纵
   浮筒和船体
   第23.751条主浮筒浮力
   第23.753条主浮筒设计
   第23.755条船体
   第23.757条辅助浮筒
   载人和装货设施
   第23.771条驾驶舱
   第23.773条驾驶舱视界
   第23.775条风挡和窗户
   第23.777条驾驶舱操纵器件
   第23.779条驾驶舱操纵器件的动作和效果
   第23.781条驾驶舱操纵手柄形状
   第23.783条舱门
   第23.785条座椅、卧铺、担架、安全带和肩带
   第23.787条行李舱和货舱
   第23.791条旅客通告标示
   第23.803条应急撤离
   第23.805条飞行机组应急出口
   第23.807条应急出口
   第23.811条应急出口的标记
   第23.812条应急照明
   第23.813条应急出口通道
   第23.815条过道宽度
   第23.831条通风
   增压
   第23.841条增压座舱
   第23.843条增压试验
   防火
   第23.851条灭火瓶
   第23.853条客舱和机组舱内部设施
   第23.855条货舱和行李舱防火
   第23.859条燃烧加温器的防火
   第23.863条可燃液体的防火
   第23.865条飞行操纵系统、发动机架和其他飞行结构的防火
   闪电评定
   第23.867条电气搭铁和闪电与静电防护
   其他
   第23.871条定飞机水平的设施E章动力装置
   总则
   第23.901条安装
   第23.903条发动机
   第23.904条自动功率储备系统
   第23.905条螺旋桨
   第23.907条螺旋桨振动
   第23.909条涡轮增压系统
   第23.925条螺旋桨的间距
   第23.929条发动机安装的防冰
   第23.933条反推力系统
   第23.934条涡轮喷气和涡轮风扇发动机反推系统试验
   第23.937条涡轮螺旋桨阻力限制系统
   第23.939条动力装置的工作特性
   第23.943条负加速度
   燃油系统
   第23.951条总则
   第23.953条燃油系统的独立性
   第23.954条燃油系统的闪电防护
   第23.955条燃油流量
   第23.957条连通油箱之间的燃油流动
   第23.959条不可用燃油量
   第23.961条燃油系统在热气候条件下的工作
   第23.963条燃油箱:总则
   第23.965条燃油箱试验
   第23.967条燃油箱安装
   第23.969条燃油箱的膨胀空间
   第23.971条燃油箱沉淀槽
   第23.973条油箱加油口接头
   第23.975条燃油箱的通气和汽化器蒸气的排放
   第23.977条燃油箱出油口
   第23.979条压力加油系统
   燃油系统部件
   第23.991条燃油泵
   第23.993条燃油系统导管和接头
   第23.994条燃油系统部件
   第23.995条燃油阀和燃油控制器
   第23.999条燃油系统放液嘴
   第23.1001条应急放油系统
   滑油系统
   第23.1011条总则
   第23.1013条滑油箱
   第23.1015条滑油箱试验
   第23.1017条滑油导管和接头
   第23.1019条滑油滤网或滑油滤
   第23.1021条滑油系统放油嘴
   第23.1023条滑油散热器
   第23.1027条螺旋桨顺桨系统
   冷却
   第23.1041条总则
   第23.1043条冷却试验
   第23.1045条涡轮发动机飞机的冷却试验程序
   第23.1047条活塞发动机飞机的冷却试验程序
   液体冷却
   第23.1061条安装
   第23.1063条冷却液箱试验
   进气系统
   第23.1091条进气
   第23.1093条进气系统的防冰
   第23.1095条汽化器除冰液的流量
   第23.1097条汽化器除冰液系统的容量
   第23.1099条汽化器除冰液系统详细设计
   第23.1101条进气空气预热器的设计
   第23.1103条进气系统管道
   第23.1105条进气系统的滤网
   第23.1107条进气系统过滤介质
   第23.1109条涡轮增压器引气系统
   第23.1111条涡轮发动机的引气系统
   排气系统
   第23.1121条总则
   第23.1123条排气系统
   第23.1125条排气热交换器
   动力装置的操纵器件和附件
   第23.1141条动力装置的操纵器件:总则
   第23.1142条辅助动力装置控制
   第23.1143条发动机操纵器件
   第23.1145条点火开关
   第23.1147条混合比操纵器件
   第23.1149条螺旋桨转速和桨距的操纵器件
   第23.1153条螺旋桨顺桨操纵器件
   第23.1155条涡轮发动机的反推力和低于飞行状态的桨距调定
   第23.1157条汽化器空气温度控制装置
   第23.1163条动力装置附件
   第23.1165条发动机点火系统
   动力装置的防火
   第23.1181条指定火区的范围
   第23.1182条防火墙后面的短舱区域
   第23.1183条导管、接头和部件
   第23.1189条切断措施
   第23.1191条防火墙
   第23.1192条发动机附件舱隔板
   第23.1193条发动机罩及短舱
   第23.1195条灭火系统
   第23.1197条灭火剂
   第23.1199条灭火瓶
   第23.1201条灭火系统材料
   第23.1203条火警探测系统
   F章设备
   总则
   第23.1301条功能和安装
   第23.1303条飞行和导航仪表
   第23.1305条动力装置仪表
   第23.1307条其他设备
   第23.1309条设备、系统及安装
   仪表:安装
   第23.1311条电子显示仪表系统
   第23.1321条布局和可见度
   第23.1322条警告灯、戒备灯和提示灯
   第23.1323条空速指示系统
   第23.1325条静压系统
   第23.1326条空速管加温指示系统
   第23.1327条磁航向指示器
   第23.1329条自动驾驶仪系统
   第23.1331条使用能源的仪表
   第23.1335条飞行指引系统
   第23.1337条动力装置仪表安装
   电气系统和设备
   第23.1351条总则
   第23.1353条蓄电池的设计和安装
   第23.1357条电路保护装置
   第23.1359条电气系统防火
   第23.1361条总开关装置
   第23.1365条电缆和设备
   第23.1367条开关灯
   第23.1381条仪表灯
   第23.1383条滑行和着陆灯
   第23.1385条航行灯系统的安装
   第23.1387条航行灯系统二面角
   第23.1389条航行灯灯光分布和光强
   第23.1391条航行灯水平平面内的最小光强
   第23.1393条航行灯任一垂直平面内的最小光强
   第23.1395条航行灯的最大掺入光强
   第23.1397条航行灯颜色规格
   第23.1399条停泊灯
   第23.1401条防撞灯系统
   安全设备
   第23.1411条总则
   第23.1415条水上迫降设备
   第23.1416条气压式除冰套系统
   第23.1419条防冰
   其他设备
   第23.1431条电子设备
   第23.1435条液压系统
   第23.1437条多发飞机的附件
   第23.1438条增压系统和气动系统
   第23.1441条氧气设备和供氧
   第23.1443条最小补氧流量
   第23.1445条氧气分配系统
   第23.1447条分氧装置设置的规定
   第23.1449条判断供氧的措施
   第23.1450条化学氧气发生器
   第23.1451条氧气设备防火
   第23.1453条防止氧气设备破裂的规定
   第23.1457条驾驶舱录音机
   第23.1459条飞行记录器
   第23.1461条含高能转子的设备
   G章使用限制和资料
   第23.1501条总则
   第23.1505条空速限制
   第23.1507条使用机动速度
   第23.1511条襟翼展态速度
   第23.1513条最小操纵速度
   第23.1519条重量和重心
   第23.1521条动力装置限制
   第23.1522条辅助动力装置限制
   第23.1523条最小飞行机组
   第23.1524条最大客座量布置
   第23.1525条运行类型
   第23.1527条最大使用高度
   第23.1529条持续适航文件
   标记和标牌
   第23.1541条总则
   第23.1543条仪表标记:总则
   第23.1545条空速指示器
   第23.1547条磁航向指示器
   第23.1549条动力装置和辅助动力装置仪表
   第23.1551条滑油油量指示器
   第23.1553条燃油油量表
   第23.1555条操纵器件标记
   第23.1557条其他标记和标牌
   第23.1559条使用限制标牌
   第23.1561条安全设备
   第23.1563条空速标牌
   第23.1567条飞行机动标牌
   飞机飞行手册和批准的手册资料
   第23.1581条总则
   第23.1583条使用限制
   第23.1585条使用程序
   第23.1587条
   性能资料
   第23.1589条载重资料
   附件A简化设计载荷准则
   第A23.1条总则
   第A23.3条专用符号
   第A23.5条多于一种类别的合格审定
   第A23.7条飞行载荷
   第A23.9条飞行情况
   第A23.11条操纵面载荷
   第A23.13条操纵系统载荷
   附件B
   附件C基本着陆情况
   附件D机轮起旋和回弹载荷
   D23.1机轮起旋载荷
   附件E
   附件F试验方法
   附件G持续适航文件
   G23.1总则
   G23.2格式
   G23.4适航限制条款
   附件H自动功率储备系统的安装
   第H23.1条总则
   第H23.2条定义
   第H23.3条可靠性及性能要求
   第H23.4条功率设定
   第H23.5条动力装置控制—总则
   第H23.6条动力装置仪表附件I水上飞机载荷
   关于修订《正常类、实用类、特技类和通勤类飞机适航标准》的说明
   一、修订背景
   二、修订技术说明
   三、修订内容说明
   四、修订参考资料
   五、CCAR23部本次修订涉及的条款

来源:中国民航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WTO语境中的绿色壁垒及我国的法律对策

高军1  罗锦祥2

摘要:环境保护是WTO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关税的降低以及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一些发达国家利用WTO环境议题的漏洞,将贸易与环境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在国际贸易中大肆推行绿色壁垒这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文章分析了WTO语境中绿色壁垒的形成原因及其表现形式,从法律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应对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壁垒   WTO  法律对策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绿色壁垒的诞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和科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全球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人类开始对自身行为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关注环境、保护地球,寻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了人类的主题,它构成了绿色壁垒诞生的间接原因。绿色壁垒诞生的直接原因是,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新一轮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的推动,关税之墙普遍变矮。在乌拉圭回合的谈判所形成的协议中对关税壁垒及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有关规定越来越严格,各国利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方式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贸易保护主义不得不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手段来实施其贸易保护战略,这种背景下,贸易与环境两个问题便被一条绿色的纽带捆绑在了一起,绿色壁垒遂应运而生。绿色壁垒往往以WTO有关协定及国内公开立法为依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消费者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等正当合理的要求,在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将成为影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逐步替代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和高级形式”②。因此,探讨WTO语境中的“绿色壁垒”问题并寻求法律解决的途径是不无意义的。
一、WTO与“绿色壁垒”
WTO作为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主旨的规则体系,在本质上是倾向于减少贸易障碍的。但如果不把环境因素纳入贸易规则之中,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生产、市场及资本的国际化,污染循环的速度也将大大加快,单纯强调贸易自由化会增加对环境的压力。由于贸易过程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因此,众多学者呼吁应对GATT(关贸总协定)/WTO进行体制改革,修订其法律原则,使得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能共同、和谐地发展,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1971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环境与发展大会上, GATT起草了一项关于“工业污染控制与国际贸易”的研究报告,首次就环境与贸易问题作了探讨,并于同年11月成立“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工作组”。到1994年马拉喀什部长级会议上,GATT缔约方通过《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议》,明确指出了环境与贸易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为实现环境保护、自由贸易与持续增长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宗旨,并于1995年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属下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该委员会定位是用GATT的观点来解释环境问题,强化对贸易与环境的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绿色壁垒在法律上的依据,可以追溯至1947年的GATT,后被GATT1994所代替。GATT1994第20 条“一般例外”在第2和第7款中规定,只要不对情况相同的成员国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任何成员国都有权采取为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以及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4条,也规定了“一般例外”条款,允许成员国采取“保护人类与动物健康和生命的措施”,“基于养护可用尽的天然资源保护”为目的,可以背离WTO的基本原则和承诺;《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规定,“不应阻止各成员采取或实施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只要这些措施的实施不违反非歧视原则和构成变相的限制。缔约方可以实施高于国际标准、准则或建议的措施,只要这些措施有其科学的依据。同时还引入了“预防原则”,允许在找不到“科学依据”时,可以临时性地采取更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允许成员国在制定环境技术标准时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可实行自愿标准,规定各成员有权在其认为适当的程度内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以及保护环境,只要其对贸易的限制不超过为实现这一合理目标所必需的程度。当环境问题出现紧急情况时,成员可采取较为简便的程序以公布或通知其技术规章和标准。此外,《农产品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补贴与反补贴协议》、《政府采购协议》以及乌拉圭回合谈判中作出的《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协议》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贸易与环境问题作了规定。
由于环保问题在WTO中处于发展阶段,“环保例外条款”尚存在诸多缺陷。例如,规定十分强调各成员方的权利享有,但对于行使此权利缺乏明确有效的约束性规范;同时,规范内容本身过于抽象,关键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界定,给条款留有极大的解释空间,使得这些条款在实际作中具有非常大的弹性,结果很容易被滥用,这就使得所有的绿色壁垒均能披上合法的“外衣”,而不论其真正目的何在。从一定意义上讲,WTO中的这些“环保例外条款”为贸易保护主义者设置绿色壁垒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绿色壁垒的类型及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目前,绿色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实行全面的严格检查,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一些发达国家往往设置过高的技术标准作为控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其市场的重要工具。2、单方设置绿色环境标志。绿色标志是指认证机构依据一定的环境保护标准、指标或规定,向有关自愿的申请者颁发以表明其产品或者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获得绿色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比其他在功能和竞争上类似的产品将产生较小的危害。各国的实践表明,无环境标志产品的进出口将受到数量和价格上的限制,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障碍。3、“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许多发达国家制定了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发展中国家要想将自己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或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必须满足绿色包装的要求,否则,其产品就不可能进入发达国家的市场。4、绿色关税制度。发达国家根据GATT1994第2条规定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的规定,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除上述几种形式外,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还有“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强制ISO14000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利用、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
“绿色壁垒”一经出现便在全球范围迅速蔓延,到1992年底已有152个国际环保条约出台,某些国家和地区也各自订立了名目繁多的环保“篱笆”。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大国,我国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化工产品、玩具、中药等产品的出口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阻碍,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③有资料显示,1998年,上海对德国出口的单装内衣,因含偶氮染料而被迫中止出口,减少外销额达500万美元。同年欧盟以保儿童的身体健康为名,开始启用新的玩具卫生标准,规定儿童玩具中不得含有聚氯乙烯等成份,仅这一项规定就给我国玩具出口企业造成1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据联合国的一项统计,由于不符合国外日益严格的环境标准,我国2002年约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阻。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出口商们却发现,与以前相比,“关税壁垒”虽然低了,但是以“绿色壁垒”为主体的“非关税壁垒”却越来越高,越来越森严。中国商品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并不一定比加入WTO之前更容易,在一定程度上讲,“绿色壁垒将成为21世纪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出口贸易发展面临的最多也是较难突破的壁垒”④。如何冲破这些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将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对我国企业来说是一个严肃的考验。
三、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法律对策
绿色壁垒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体现了消费者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等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挡箭牌”。因此,绿色壁垒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区分正当与不正当的绿色壁垒主要应“从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动机来分析”,“如果进口国假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其抬高环保标准实际上是为了构筑阻挡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屏障,那么这种绿色壁垒无疑就是不正当的”。⑤具体而言,主要看绿色壁垒的设置是否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具体行为是否有本国已颁布的、全国统一规定的法律法规条款作为依据;第二,是否符合WTO/GATT规定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不符合这两个条件,则可以认定为是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笔者认为,在正确区分绿色壁垒设置目的的基础上,我国应对绿色壁垒总的原则是:对合理的绿色壁垒,应当“苦练内功”,提高贸易领域的环保水平以适应它,但对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的行为应当依法坚决斗争。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法律对策。
第一、在国内立法方面,应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环境保护水平的距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往往倍受重视,所引用过的几百个国际环境协议,都没有受到质疑和责难。从已处理的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只要引用的国内环保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环境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而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一方则往往败诉。因此,必须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同时,在立法时需根据WTO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及时、全面地公布立法内容,对审批与检验的程序、项目、标准和期限要尽量明确、具体,以增加政策法规体系透明度,避免引起其他WTO成员方的质疑。此外,为切实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采取三种途径:1、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或激励企业实施IS0 14000获取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2、通过采取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环境税收等手段,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多种政策导向促进企业推行清洁生产;3、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的环境标志互认,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
第二、建立绿色壁垒的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机制。政府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性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商品和市场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同时深入地研究WTO有关环保争端的案例及贸易伙伴国的环境立法和贸易政策,以期“知己知彼”,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绿色壁垒。
第三、构筑本国合理的绿色壁垒。为了保卫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健康和环境,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主导产业和幼稚产业,我国在应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的同时,可以从他国的经验中,找出我国可资借鉴的内容,制定相应的绿色认证制度和技术指标体系,具体的说就是制订一套严格的、符合WTO规则的控制进口的环保标准、法律法规,逐步建构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绿色壁垒,坚决禁止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包括危险废弃物、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加强进口商品检验和检疫力度,防止危害人民安全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环境利益。另外,针对那些对我国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国家和地区,还可以起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作用。
第四、充分利用WTO有关协议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条款。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差别和优惠待遇是GATT/WTO处理发达国家成员与发展中国家成员之间贸易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条款,争取在技术标准方面享有差别待遇,如果遇到国外不合理的技术贸易壁垒应主动与对方协商,达不成协议,可提交技术贸易壁垒委员会仲裁。此外,随着 WTO的运行逐步从“实力导向”转为“规则导向”,我国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密切联系,加强团结与合作,一起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有关环境与贸易关系的讲座和谈判。在谈判制定贸易与环境协议时,要充分利用 WTO 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原则、“利益均享”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发展中国家应享有差别与更优惠的待遇,在多边谈判的基础上纠正现有环保条款的缺陷,与发达国家成员共同制定能够真正顾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与要求的公正合理的环保条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力争让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和资金援助。
第五、利用 WTO的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冲突。争端解决机制是 WTO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被WTO前任总干事鲁杰罗誉为WTO的“最独特的贡献”。⑥利用这一机制对突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具有建设性作用,自生效以来,由发展中国家提交裁决的双边贸易争端占总数的80%以上,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压力之下,迫切希望通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端。特别是巴西和委内瑞拉申诉美国汽油管制案胜诉且美国接受了WTO的裁决,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对WTO的信心。因此,对于那些违反WTO规则,以环境保护为名实施的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我国政府及企业应积极应对,充分利用WTO中的谈判机制、合法对抗机制、报复机制、非歧视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以及双边或多边环境协定所认可的最惠国待遇提出抗辩,通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等机构来坚决予以抵制,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谈判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依据WTO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可以将争端提交WTO争端解决机构解决,在国际法治背景下使用法律手段避免绿色壁垒对我国的滥用。

参考文献:
①黄立新.绿色壁垒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外向经济,2000,(1)
②④江小涓等.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21、334
③裴平.绿色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增刊
⑤⑥朱晓勤.WTO与绿色壁垒:若干法律问题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2001(4)

本文发表在《特区经济》05年第7期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

国务院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
1997年4月15日,国务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有助于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咨询议事机构。
货币政策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组成。
第三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是,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讨论下列货币政策事项,并提出建议:
(一)货币政策的制定、调整;
(二)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
(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四)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
(五)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第四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通过全体会议履行职责。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由下列单位的人员组成: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二人;
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一人;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一人;
财政部副部长一人;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二人;
金融专家一人。
货币政策委员会组成单位的调整,由国务院决定。
第六条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当然委员。
货币政策委员会其他委员人选,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名或者中国人民银行商有关部门提名,报请国务院任命。
第七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一人。主席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副主席由主席指定。
第八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年龄一般在65周岁以下,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公正廉洁,忠于职守,无违法、违纪记录;
(三)具有宏观经济、货币、银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第九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中的金融专家除应当符合本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条件外,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金融研究工作10年以上;
(二)非国家公务员,并且不在任何营利性机构任职。
第十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长以及金融专家,任期2年。
第十一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报请国务院免去其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
(一)本人提出书面辞职申请的;
(二)任职期间因职务变动,已经不能代表有关单位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
(三)不履行委员义务或者因各种原因不能胜任委员工作的。
第十二条 更换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依照本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设立秘书处,作为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

第三章 委员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四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具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
第十五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为履行职责需要,享有下列权利:
(一)了解金融货币政策方面的情况;
(二)对货币政策委员会所讨论的问题发表意见;
(三)向货币政策委员会就货币政策问题提出议案,并享有表决权。
第十六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应当出席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并就有关货币政策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席会议时,应当委托熟悉情况的有关人员作为代表携其书面意见参加会议,代表不享有表决权。
第十七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应当恪尽职守,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第十八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应当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遵守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工作制度,不得违反规定透露货币政策及有关情况。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违反规定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撤销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职务,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在任职期内和离职以后一年内,不得公开反对已按法定程序制定的货币政策。

第四章 工作程序
第二十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实行例会制度,在每季度的第一个月份中旬召开例会。
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或者1/3以上委员联名,可以提议召开临时会议。
第二十一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处应当在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召开的10日前,将会议议题及有关资料送达全部委员;在会议召开时,向全部委员提供最新统计数据及有关技术分析资料。
第二十二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有2/3以上委员出席,方可举行。
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由主席主持。主席因故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副主席代为主持。
第二十三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应当以会议纪要的形式记录各种意见。
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提出的货币政策议案,经出席会议的2/3以上委员表决通过,形成货币政策委员会建议书。
第二十四条 中国人民银行报请国务院批准有关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或者其他货币政策重要事项的决定方案时,应当将货币政策委员会建议书或者会议纪要作为附件,一并报送。
中国人民银行报送国务院备案的有关货币政策其他事项的决定,应当将货币政策委员建议书或者会议纪要,一并备案。
第二十五条 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内部工作制度,由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定。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